2023-04-27
清华新闻网4月27日电 心室预激性心肌病是近年来才被逐渐认识的一种心肌病,虽临床表现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但与遗传性或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预后不同。心室预激性心肌病在有效干预治疗后,心功能可以实现逆转,甚至可以恢复正常,成为研究的焦点。然而,目前关于婴儿的预激性心肌病报告极少,且均为个例报道,其临床特征、心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及有效治疗的方式尚未明确,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小梅教授带领团队针对心室预激性心肌病的相关研究已开展近七年,团队从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预后多角度开展研究,已发表3篇SCI和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本次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在2017年至2022年接诊的10例婴儿心室预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经验。结果显示,心室预激在婴儿期即可损伤心功能,导致心室预激性心肌病,患儿最小年龄为1.8个月,且婴儿期即可出现严重的心功能损伤(重度损伤LVEF<30%者4例)。对于旁路位于右侧游离壁的婴儿心室预激性心肌病,射频消融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心功能损伤越重,可能导致术后恢复时间越长,一经确诊应尽早有效治疗。 这一研究为国内外首次针对婴儿心室预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开展的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空白,将为心室预激性心肌病患儿的诊断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近日,研究成果以“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婴儿心室预激性心肌病疗效探讨”(Ablation of ventricular preexcitation to cure preexcitation-induced dilated cardiomyopathy in infants: diagnosis and outcome)为题,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协会出版的心血管领域权威期刊《循环:心律失常与电生理学》(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上。 李小梅教授为该文的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张仪为该文的第一作者。研究成果的发表代表了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预激性心肌病的研究已走在国际前沿。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是清华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华大学儿科学人才培养的摇篮。李小梅教授作为中国儿童心律失常诊疗工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见证了中国儿童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发展的历史进程,始终保持小儿射频消融手术总例数全国最多、年手术量最大、接受手术年龄最小的纪录。经她治疗的患儿遍布全国各地,其技术创新填补了多项空白。李小梅教授还主持执笔了国内儿童射频消融和起搏治疗的首部专家共识《中国儿童导管消融专家共识(2017)》以及《中国儿童心血管植入性电子器械专家共识(2023)》。 论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891895/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