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禹泽课题组在硅带隙以下高性能有机光电探测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3-04-25

  近红外光响应的有机光电探测器(OPDs)具有光电性质易调控、可大面积柔性印刷制备、可室温工作等优点,在可穿戴智能设备、柔性电子皮肤、生物医学成像等新兴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高性能的超窄带隙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较为困难,目前强近红外Ⅱ区(1000-1700 nm),尤其是硅带隙以下波段(>1100 nm)响应的有机光电探测器鲜有报道,且比探测率(D*)普遍低于商用无机探测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化学所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林禹泽课题组在高性能近红外有机光伏材料与光电器件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J. Am. Chem. Soc. 2020, 142, 18741; Adv. Mater. 2021, 33, 2008134; Adv. Mater. 2022, 34, 2201600),取得了系列进展。 

  最近,他们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高Mulliken电负性的含氰醌式端基,4-二氰基亚甲基-1-萘醌(QC)。基于该端基构筑的超窄带隙受体材料实现了硅带隙以下的高灵敏光电探测。端基QC结合了醌类分子的还原诱导芳香稳定性和氰基的强吸电子特性,表现出明显高于目前常用端基(4.61~5.46 eV)的Mulliken电负性(5.62 eV)。与常用端基3-(二氰基亚甲基)靛酮相比,QC端基构筑的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光学带隙普遍减小了0.40-0.45 eV,最小的光学带隙可窄至0.77 eV。在光伏模式下,二极管型近红外OPD器件在0.41~1.2 μm的宽响应范围内获得了超过1012 Jones的比探测率,在1.02 μm处获得了最大值2.9 × 1012 Jones。虽然可探测的波长极限仍短于InGaAs探测器,但该OPD器件在0.9~1.2 μm范围内的D*值已与商用InGaAs探测器相当,明显高于商用的Ge探测器。基于高灵敏近红外OPD器件,林禹泽课题组与合作者实现了宽范围(0.4~1.25 μm)的光谱准确测量以及硅带隙以下1.2 μm近红外Ⅱ区成像。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Sci. Adv. 2023, 9, eadf6152,并入选当期的Featured Image。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后李腾飞,胡刚舰、陶利婷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林禹泽研究员、吉林大学沈亮教授和浙江大学方彦俊教授。 


基于高电负性端基的超窄带隙材料的OPD实现1.2 μm近红外Ⅱ区成像 


The Featured Image 
关闭窗口
  •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