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职位搜索     企业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回国资讯
先落户后就业 留下来过得好
来源名:山西日报
分类:信息  创建于:2018-08-08 被查看:1784次
【案例】
    在当下各地为招贤纳士纷纷“放大招”的背景下,6月12日,太原市人才落户新政出台。这一新政,突破了“就业与落户”挂钩的桎梏,明确提出符合条件的人才均可“先落户后就业”。这一新政,从生活补助、购房补贴、科研经费、子女入学等方面入手,帮助各类人才“留下来”并“过得好”。

【剖析】

人才引进热潮中的冷思考

张利萍(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教授)
    人才是强大的人力资本,是最能动的生产要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资源。
    2017年以来,全国各地为争夺人才竞相出台优惠政策。2017年6月,武汉打响了“第一枪”;长沙随即发布“人才新政22条”;成都、济南、苏州、厦门纷纷跟进。2017年,留武汉的大学生达到30万人,一举扭转了“名校虽然多、留汉学子少”的尴尬局面。
    今年,各地的人才争夺战进一步升级。首先,更多城市加入抢人大战。如,3月21日,北京发布《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3月26日,上海发布《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6月12日,太原出台放宽人才户口迁入政策。其次,人才政策的抢人效果立竿见影,如,5月16日,天津的“海河英才”行动计划,1天内就吸引30万人申请落户。最后,各地人才政策待遇丰厚。如,户籍政策,人才落户、全家随迁,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就可申请落户西安;安居政策,买房租房都有“红包”资助;立业政策,创业有贷款,创新享受启动资金。
    冷眼观潮,各地人才争夺战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一,有恶性竞争苗头。条件优越的城市从落后地区大量吸引人才,加剧了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状况。其二,人才政策设计不精准。政策初衷与人才期望之间存在差距,导致天津出现“户口空挂”现象。不少人才只想享受天津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未来子女上学优惠。其三,公共资源供求矛盾加剧。大量人才流入大都市,推高了当地房价。此外,缺少理想的发展天地,已有城市出现薪酬低、上升空间不足的人才“低层次就业”不良现象。
    要知道,大城市并不总是具有吸引力,因为高成本会破坏发展竞争力。2018年不少大学毕业生不再执著于北上广,而是追求更广阔的人生舞台。而苹果、微软等国际知名公司的总部均位于无名小城,华为研发总部由深圳搬迁到了东莞松山湖小镇。由此可见,城市最终是靠恒久的绿水青山、事业平台、独特文化赢得人才汇聚的创新性竞争力;人才不仅仅追求物质刺激,更追求工作生活有尊严、有质量、有品位。

留住更要用好人才是关键

张彤(太原社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
    
    古有“治安之本,唯在得人”,今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可以说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不管是优势产业的发展,还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只有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才能走好转型发展之路。
    这次太原突破性地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打破了原有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壁垒,实现了人才在流动过程中不受地域、户籍、身份等制约。同时,对于引进的优秀人才,在科研、创业及生活待遇等方面都给予了优厚条件。太原在今年毕业季出台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从6月份到现在已经吸引了很多毕业生的关注,也有不少优秀毕业生有意愿到太原落户、就业,人才政策的效果正在逐渐的显现。然而,吸引人才之后能不能留住人才,并非仅仅依靠宽松的落户政策、地方政府的大量资金补助就能实现。在吸引人才的同时,还须给人才创造宽松良好的环境,这才是人才新政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要想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引进人才仅是第一步,如何用好人才,让人才把自身的发展与整个社会进步融为一体,最根本的还在于要给人才提供广阔的施展和成长空间,让人才有更多高质量的平台创新、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价值。山西经济的主战场在转型综改示范区、山西“农谷”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能源产业创新、传统优势产业提质、现代服务业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增效等领域,这些都是急需人才的主战场,也是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主阵地。
    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才能让人才迸发活力。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还需要在科研人员激励、科研机构评价、科研管理改革等重点难点领域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同时,既然要用好人才,就需要注意人才结构的优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激发各领域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人才对太原建设的贡献度。
    人才新政承载的不仅是为城市集聚发展所需优质人才的功能,更承载了优化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功能。总而言之,它的社会效果是积极的,尊重人才,拥抱人才,为城市增添活力,也让千万英才直接受益。
关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猎头合作 | 使用说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权政策

Unknown Space, since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