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职位搜索     企业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回国资讯
梧桐参天凤满枝!成都高新区人才引进30年纪事
来源名:百家号
分类:信息  创建于:2018-07-02 被查看:2165次
      一年种谷,十年育木,三十年成林。从1988年到2018年的30年间,成都高新区在时代的“大江大海”里,在纵横交织的经纬线上,以浓墨重彩之笔,勾勒出创新华章,成功迈入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开启了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新篇章。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与成都高新区30年发展相对应的,是出国留学热的潮起潮落,是大批留学生的加速回流,更是一批批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海外留学人员“一路向西”,从“孔雀东南飞”到“孔雀西南飞”的迁徙时空图景。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成都高新区30年发展过程中,人才的流动与聚集不断相伴前行,奏响了一部凤还巢、凤来鸣、凤栖梧的时代递进之雅歌。

凤还巢
海归潮起 高新筑巢

      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之下,改革开放后第一波留学人员回国大潮,潮讯已来。而随着成都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牌匾上的红绸一次又一次被揭开,“凤还巢”的故事,就此在西部频频上演。
      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人们口中的流行语逐渐由“出国”变为“海归”时,成都高新区的“新长征”中,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留学归来者奏响的音符。

特普生物 黄永
      首批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毕业于悉尼大学植物病理学的黄永博士,便是那一波“海归热”中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之一。事隔多年,黄永回忆当年回国的情形,仍然觉得“心潮澎湃”。“2000年是让我从心动到行动的一年。”决定回国后,黄永将目光投向了成都。2000年6月,在成都高新区高朋大道5号,他埋下了一粒梦想的“种子”——特普生物,将其“让国人吃上不含农药的蔬菜瓜果”的梦想安放其中。
      “从心动到行动”,黄永的故事是时代浪潮下“凤还巢”的缩影。而成都高新区,就是时代的筑巢者之一。
      早在1998年8月28日,成都高新区就在高朋大道5号设立了中国成都留学人员创业园(以下简称“留学人员创业园”)。2000年1月,当国务院成立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后,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大潮开始滚滚而来。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揭牌成立了由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统一管理的中国成都博士创业园(以下简称“博士创业园”),成为全国首家由人事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次年9月,博士创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
      在西部大开发的顶层设计下,蓄势待发的西部地区向外界传递出巨轮起航的信号。2001年,成都高新区全口径工业总产值由1997年的40亿元增至113亿元,增长了1.83倍;在招商引资方面,截至2001年,引进摩托罗拉、家乐福、阿尔卡特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及国际知名企业。

奥泰医疗 邹学明
      今年59岁的邹学明,先后赶上了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第一批国家公费留学、大批留学生回国创业这3个历史节点。他清楚地记得,那时留学生学成后,选择回国创业的人数还不多,但在他心里,回国的想法从未改变,“作为国家第一批公费留学生,我有责任学成后报效祖国。”
      上世纪90年代初,邹学明便回国考察过,却因在资金、团队组建上困难重重,回国创业暂时搁浅。当西部大开发浪潮袭来,邹学明重新寻找回国创业的机会。2005年的成都之行,让他感到时机已到,“从选址到项目扶持,成都高新区都给予大力支持。我感到在这片土地上也燃烧着和我一样的创业热情。”
      2005年6月,邹学明在成都高新区创办奥泰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泰医疗”),开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导磁共振产品。今天,已成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的邹学明用“责任”和“无悔”这两个词,来定义当年落户成都高新区创业的选择;而在他的带领下,奥泰医疗深耕超导磁体和超导磁共振整机关键技术领域,一举打破了国际医疗巨头在中国30多年的技术、工艺和市场垄断,成为中国超导磁共振的“破冰者”。

数据最能直观反映海归创业者的变化。根据统计:
      截至今年5月31日,成都高新区已汇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逾4000人,创办企业1762家,其中海归博士(后)超过1000名。而在留学人员创业园,截至2017年底,已累计企业1687家,新增高层次人才3841人,其中海归博士882人。
      海归博士从“0”到“1000+”的背后,折射的既是海外人才回国潮的涌动,更是成都高新区作为海归落户地的吸引力。

凤来鸣
创新西南 声动九州
成都高新区,有凤来鸣。

      随着精心“筑巢”的推进,成都高新区日益成为海外留学者回国落地的目标之一。这些最终选择成都高新区的海归创业者,成为这里蓬勃发展壮大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当初回国到这里创业的路走对了。这里既有悠闲的生活,也有创业的朝气。”回忆起在成都高新区的创业路,黄永感慨道。
      “我是首批入园的创业海归博士之一,那时的创业园还有些冷清,入驻企业不多。”黄永说,那时,六七层高的园区楼房外面是一排排的树木,再往外看还能看见一片片的农田。
      如今,入驻该创业园的企业数量已翻了数倍,黄永偶尔再到园区时,常常会感叹“今非昔比”。“现在人满楼满,而且越来越国际化。”

据成都高新区双创中心统计显示,
      截至2017年,成都高新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累计达88家,占成都市的51%。而在这些载体里,活力、激情、国际化,是成都高新区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海创药业 陈元伟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四川省首批“百人计划”引进人才、成都高新区人才计划特聘专家、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元伟,用“高新速度”来总结成都高新区给他的感受。
     “才几年时间,这里的孵化器、创业园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类型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多。”陈元伟说,从“高新速度”中,他感受到了“高新潜力”。

成都先导 李进
     这样的“高新速度”和“高新潜力”,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李进感同身受。
     在成都高新区科园南路88号天府生命科技园的众多楼宇里,成都先导的招牌格外醒目。回想起2012年成立成都先导并落户于成都高新区的情形,李进将之形容为“水到渠成,一拍即合”,成都先导决定落户成都高新区,只用了不到30分钟的时间。“本来计划汇报30分钟,没想到只用了20多分钟,高新区负责人就诚挚邀请我们回国,并承诺了支持条件。”李进说,
     在成都高新区的6年时间里,李进不仅实现了创业梦——创建我国首个巨型“药物种子库”,而且合着“高新速度”的节拍,使成都先导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合成及筛选技术平台”实现了我国DNA编码化合物数量从“0”到数千亿级的跨越,目前这个数字还在以“天”为计量单位的轴线上迅猛增长,并成为全球新药创制的“新引擎”。
     如今,在成都高新片这热土上,逐年的“凤还巢”已演绎出更多的“有凤来鸣”故事: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国内首款智能掌上超声设备、国内首个“药物种子库”等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成都高新区开出创新创业之花。
     而这样的“凤来鸣”,又吸引了更多的“凤还巢”。

优途科技 吴哲
     从做掌上超声影像设备的成都优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哲,到实现3D生物打印血管的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康裕建,再到成都先导的李进……邹学明说,平时一有空,他们都会聚在一起,谈技术、谈产业、谈市场、谈成都高新区未来的发展……
     在成都高新区30年发展征途中,以黄永为代表的第一批海归创业者,见证了成都高新区从起步区“拓荒”到产业初步聚集的脚步;而邹学明、李进等海归人才聚焦成都时,弄潮于成都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弯道超车”的浪潮之巅;到了陈元伟、吴哲等又一批海归人才汇集至此时,成都高新区已在世界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上添加了“高新坐标”,成为成都、四川乃至中国西部与世界对话的新舞台。

凤栖梧
树大成林 天下聚英
梧桐花开,凤凰自来。

     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成都高新区更是对各类人才大开怀抱。而经过一代代“高新人”的奋斗,成都高新区从最初40万元的开办经费到如今贡献超过1600亿元GDP,从筹建时的2.5平方公里起步区发展至613平方公里广阔舞台,构建起了“一区四园”的空间布局,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国际化产业新区,正给予海外人才无尽的发展与想象空间,吸引着众多顶级人才选择这里。
     回望30年创新历程,人才始终是成都高新区发展的核心。围绕“人产结合,以人促产”“人产城”融合发展的人才思路,成都高新区以不遗余力的政策支持,让人才资源和创新动力,在613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产生了“引进一个人才、吸引一批团队、创办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的裂变。
     这样的裂变,在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身上,体现得尤为典型。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 王暾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不到1周,正在奥地利科学院攻读物理领域博士后的王暾带着从同学、亲友处筹集的300万元,从人才市场招了7个同事,在成都高新区设立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开始了为期10年的地震预警科研。“最窘迫的时候,公司账户上只剩下一块多钱,当时成都高新区的20万元扶持资金好比‘雪中送炭’。”王暾回忆。
     如今,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市县地震部门已联合建成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使我国成为继日本、墨西哥之后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服务全国31个省市区,通过广播、电视、手机、专用接收终端等途径公开预警40次破坏性地震,无一误报。而今年6月,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地震预警成果转化企业——成都市美幻科技有限公司也入选首批30家国家应急产业重点联系企业,成为四川省唯一一家入选单位,也是我国地震预警领域的唯一入选者。而以其为代表,众多海归创业者依托成都高新区在电子信息、新经济、生物等领域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应急行业科技创新,研发出一批领先国内外的创新技术。
     在这些创新技术的背后,是成都高新区不断种下的一株株“梧桐树”——
     从2007年出台《高级人才专项奖励管理办法》,到2009年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成都高新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意见》,从2016年10月发布《“菁蓉·高新人才计划”政策》、设立50亿元人才资金面向全球“引才”到今年4月印发《成都高新区实施“金熊猫”计划打造全球人才活力区行动纲要》和配套的“金熊猫”人才新政50条,“高新梧桐”,逐渐枝繁叶茂。
     于是,来到成都高新区的“凤凰”也越来越多:
     院士19人,国家“千人计划”123人,四川省“千人计划”349人,成都市“蓉漂计划”专家280人,四川省顶尖团队37个,成都市顶尖团队25个……

毕晓普癌症研究所 毕晓普
     这样的“梧桐树”,进而引来了诺贝尔奖得主们的目光。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柔性引进邵斯达克、夏普莱斯、约翰·戈登、毕晓普等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是什么让这些站在“浪尖”的创新者,欣然来投?
     牵手成都高新区建设大核酸研究院的诺奖得主邵斯达克教授曾如是回答:
     “在与成都高新区接触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他们对生物产业的理解非常有深度、有远见,对产业认识清晰,决心和力度都很大,我很看好我们未来的合作。”
     而随着全球唯一一个以其名字命名的癌症研究所——毕晓普癌症研究所在成都高新区揭牌成立,诺奖得主毕晓普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成都高新区将成为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镇,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也会像美国波士顿一样,在生物医药行业占据重要地位。”
     在成都高新区柔性引进人才的举措中,离岸基地是一个关键词。因为离岸基地的存在,人才不必“为我所有”,却可“为我所用”。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在全球布局21个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工作站,成立两亿元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金,累计对接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离岸人才和项目30个。
     一手开门迎才,一手登门揽才。在今年发布的“金熊猫”计划里,成都高新区的招引人才之道从过去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转变为育才、引才、用才、成才;成都高新区的留人之道,也从以前的事业、创业、产业升级到了安居、乐业、归属。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在迎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要让两者产生同频共振,唯有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和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回望成都高新区30年海外人才引进变迁,方令人真切而深刻地感知到“高新人和”的绵延质变。今天,成都高新区正大力实施“金熊猫”人才计划,着力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构建“基础人才—中高端人才—高端人才—顶尖领军人才”紧密衔接的人才链,力争到2025年引进2万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打造全球人才活力区。
     “高新梧桐”,逐渐枝繁叶茂,来到成都高新区的“凤凰”也越来越多。而立之年,因才而兴,成都高新区站上新起点。
关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猎头合作 | 使用说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权政策

Unknown Space, since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