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职位搜索     企业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回国资讯
“大磁场”的引力下拥抱“中国机遇”
来源名:未名空间编辑/记者 佳轶
分类:职场相关  创建于:2018-05-20 被查看:2648次
【专访】第二届中南大学“湘江论坛”物理与电子分论坛
近几年来,中国高校的研究经费、师资待遇在不断提升,与国外科研环境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甚至在很多领域已经弯道超车,与其在外打拼,为何不考虑回来呢?这道选题也许很简单。5月19日,在参加第二届中南大学国际青年学者“湘江论坛”物理电子分论坛的活动中,未名海外人才网有幸采访到了物理与电子学院院长何军教授以及几位“意向海归新人”,听听他们怎么说。 何军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院长 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成立于2002年,当年由三个学校的物理基础教学部合并而成,尚属比较年轻的学院。 学院有两个学科,结构上原先以教学为主,现在教学与科研并重,以后还要逐步加强科研。近十年的时间里,学院引进了一批优秀年轻人才,包括三个青年千人,还有一批年轻的特聘教授,入选的各种人才计划等。特别是2011年,我们引进了来自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高永立教授,在这里他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学校投入近3000万元,原先7、8人的团队如今已发展至30人的大团队。 此外,学院引进人才的利好政策还体现在实验室的优越条件,学院为每位青年千人提供大约200平方的实验室,三个青千共600平方使用面积。特别是被引进的人才完全按照领军人物对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招博士、博士后以组建自己的团队,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不过,学院科研还是以实验为主,建实验室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来看,科研成果体现还需要等一等,好在已经拿到很多国家资格基金项目,也有一些好的文章发表,包括Nature 、Science等。 一直以来,学校注重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平台留人,人才来了我们为他创造好的工作环境,从硬件、软件上努力营造能让人才踏实做科研的优质环境,意在吸引优秀人才作为领军人物,把教学科研一起搞上去。 袁永波教授 中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年入选“青年千人计划” 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分校 博士后 当年准备回国的时候,我本来联系的是中山大学,因为之前我是中山大学毕业的,在与中山大学确定好签合同的前一晚,中南大学何军院长联系到我,希望我来中南大学,给了很好的科研条件与待遇,当时我考虑再三,又跟双方领导充分交流,最后还是被中南大学的诚意感动决定过来。 回国后发现,国内外的科研组织结构与学生录取方式有很多不同、并各具特色。国外很多教授是PI制(Principal Investigator项目负责人制),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团队下面就是学生、博士后,一个人负责整个团队研究方向、科研进度,合作的话也是和其他团队、或其他学校合作。而国内喜欢把好的老师聚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团队,团队老师之间合作较多,科研、申请项目上面都有合作。此外,在国外老师同意要某个学生,只要有经费就可以招;而国内就算导师有经费,没有名额、或名额用完了,也招不了学生。 对今天的年轻学者们我想说,如果想回国,确实要趁早,再往后职位肯定水涨船高,随着每年几百个青年千人的入职,以后条件会越来越高,即便是青年千人,录取条件也会越来越严格。以前国内外科研条件差别比较大,就像生活条件的差距一样,但实际上,随着中国这十几年、几十年的赶超,科研条件的差距大幅缩短。相信此后国家政府对科研的投入会越来越大,以后在科研方面获取到的资源也会越来越多,条件未必比国外差,所以选择回国继续做科研,长远来看是个很明智的选择。 熊小努 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 博士后 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 博士 我在国内北大完成博士学业之后,分别去意大利核物理研究中心、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做博后,到现在已经四年了。 在国外这些年,我最满意的是他们对研究人员的帮助,定期直接邀请开发相关技术的公司、或研究所的内部人员进行讲座培训,令研究人员们受益颇丰。此外,国外对于研究工作支持多、束缚少,研究人员可以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不过,据国内的同学说,最近国内也在慢慢向国际化靠拢,有相当大的自由选择自己所想要从事的课题。 相比在国外,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回国做科研,因为自己作为中国人对于中国还是有情怀的,干出同样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对国家的贡献会令我有更多的满足感。而且近些年国内对人才扶持的力度较大,特别是对于基础领域的研究也开始重视起来。 这次来中南大学是看重这里对于研究课题的软件以及硬件的协助,我所研究的方向需要用到超级计算机,而国内有超级计算机的地方也不多,刚好长沙有个超算中心,这对于我未来的科研发展至关重要。 刘晓迟 韩国成均馆大学 博士后 我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去韩国成均馆大学硕博连读毕业,现在我暂时在组里签了一年的博士后合同,不过这段时间我主要是用来找工作的,如果9月份前能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我就决定回国工作;如果没能找到,我可能会去别的地方做博士后。 其实在韩国的这些年,科研压力还是挺大的,上课的第一天就直接进了实验室,一直干到凌晨一点。除了刚去的两个月作为缓冲时间,之后每周要向教授汇报数据,导师每年也会问你发表计划。论文的要求年年变,刚去的时候要求三篇SCI,或影响因子合起来大于10,后来我们教授又有自己的要求,要求三篇文章,每篇影响因子大于10,才能毕业。相比,在课程学业方面还算轻松,老师平时布置作业很少,课堂上一般前半部分讲课,后半部分选课题做presentation,只要认真复习基本都能得A+。 至于很多人都关心的博士个人问题,尤其是女博士,其实挺严峻的,特别像我们在国外,圈子比较小,认识的就那么几个人。一般来说,已经有男朋友的、或刚去就找到对象的女博士,都会发展比较稳定;但如果前两年错过了,到了博二、博三真的很不好找对象,我们毕业的时候很多人都单着;而相反,大部分男生则很容易找到对象,也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我确实比较担心,希望尽快回来安定下来。 徐小志 北京大学 物理学院 博士后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博士 我是于2017年结束在北京大学博士学业之后直接留组做博士后,其实博士毕业后,我还是经过了一番考量与纠结的,当时没有选择出国读博后,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我们组在相关领域做得不错,就算出国,短时间也不一定做出太大的成果、并发表更好的文章,这个时候出去显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于是就选择留下,把后续的工作做完。 但现在就有个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土博”的发展机遇,尤其像北大这种学校,连青千进去都困难,更何况我们土博。所以我更想到其他学校组建一个自己的团队,快速成长起来,其实不管在哪里,只要能做出成果、做出文章,都是好的。 事实上,所有的土博都很关心国家对于青年学者相关政策的问题,今年两会还有院士提起。特别是青千的评选,按照规定博士毕业后在国外有三年以上的研究经历有资格申请青千,而我们土博根本没有机会,哪怕是发了很多文章。就拿我的一个师姐举例,她博士期间发了一篇Science,有Nature Material,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正刊、子刊加在一起共5篇,这样的资质如果有出国经历一定没有任何悬念是青千,很遗憾,她却没有资格。 当然,我之前参加面试的学校里,有一些还是更加重视科研成果与发展潜力,让我没有因为“土博”的身份而与“洋博”有太大的差距,期待未来国家也能够多多关注土博的发展机遇。 洪敏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联合博士后 现在我博士后还没结束,有些工作还没做完,这次回来想看看国内的机会、以及科研支持的力度,如果可以的话我考虑先入职,等澳洲那边结束后即刻回来,当然如果机会难得也可以直接辞职回来。 强烈想回国发展的意愿,主要是因为近些年国内对于科研的投入、对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都很大,不光体现在个人待遇,包括科研经费,回来的话我可以自己拉个组,做一些自己想做的课题。有些实验在国外是没有办法做的,也许是缺乏经费支持、也许是没有相关的设备,相比国内对于项目的支持,回来确实前景更大一些。 对科研的大力投入、对人才扶持的较大力度、中外差距的逐渐缩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青年学者,在“大磁场”的强大引力下纷纷归国,虽然还伴随着女博的个人问题、土博的不公正问题等诸多情况,拥抱“中国机遇”还是成为众多海外人才的共同选择。 未名空间编辑/记者 佳轶
关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猎头合作 | 使用说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权政策

Unknown Space, since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