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职位搜索     企业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回国资讯
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的"北京答卷"
来源名:
分类:政策  创建于:2017-06-21 被查看:2387次
“两院”院士756名,约占全国1/2;“千人计划”入选者1486名,约占全国1/4;“万人计划”入选者682名,超过全国1/4。
  人才总量651万人,人才密度达到55%,人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8%。
  这是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的 “北京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人才发展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地方品质不断优化,人才引领支撑作用日渐凸显。如今,首都人才事业发展已经处在从“高原”到“高峰”突破的关键阶段,正向着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坚实迈进。
  创新制度——激活一池“春水”
  “过去‘最难办’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现在办起来真是快多了。”作为首批享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直通车”政策的外籍人才,联想集团公司引进的美籍副总裁黄莹先生很兴奋。
  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曾是挡在海外高端人才面前的一道门槛。由于要求高,审批环节多,自2004年制度实施以来,发放数量十分有限。
  2016年3月1日,公安部推出20条出入境新政,支持北京创新发展。其中10条为全国首创,在中关村先行先试,主要针对4类外籍高层次人才,提供永久居留、口岸签证、长期居留许可等出入境便利。
按照新政策,经中关村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企业等推荐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只要符合相关申请条件,即可直接申请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拿着中关村管委会的推荐函和前期准备好的材料,曾经需要180天才能办理下来的证件,如今只用50天就能拿到了。黄莹兴奋地表示:“我已经把这项措施告诉了美国的亲朋好友,鼓励他们来华创业。”
  新政不仅为企业留住了国际高端人才,更首次允许境外高校在校生到中关村企业开展实习。2016年,百度、联想等中关村企业通过新政招募了21名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学生来企业实习,加快了企业国际人才引进步伐。
  北京人才20条、财政科研新政28条、职称评审“直通车”……一项项人才制度的改革创新,犹如一块块灵石,激活了一池“春水”。2016年6月,北京市出台《关于深化首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 一个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加有效、更具首都特点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打造平台——引得凤凰来
  今天,坐落于海淀区的中关村科学城,已经成为全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方。
  “感慨这个伟大的时代,感叹中关村这片神奇的土壤,成就了今天的小米。”这是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创业告白”。
中关村的土壤里,全国40%的“两院”院士和数以十万计的科学家、工程师云集在此,全国1/5的“千人计划”入选者汇聚在此,1万名外籍人才和2万名海外留学人才荟萃于此……
  2016年5月,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成立,张首晟、崔屹、陈刚等8位世界顶尖科学家担任中关村海外战略科学家,深度参与中关村科研与机制建设。
  2017年1月,中科寒武纪、商汤科技等36家企业荣获“中关村前沿技术企业”标牌。其中一半以上企业的团队核心人员是两院院士、“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高端人才。
  来自全球的顶尖人才获益于这片土壤,同时也不断参与打造着这一片生态系统。更令人振奋的是,服务科创中心建设,中关村不再是“孤军奋战”。
  位于昌平区东南部,占地约10平方公里的昌平未来科学城,正向着科研创新的产业高地奋力迈进。经过8年的建设, 14家央企、8200多名科研人员已进驻办公,吸引了176名“千人计划”专家,技术创新人才聚集地正在形成。
  2017年5月,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批。41.2平方公里,12个研究所、22个项目入驻,聚集了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李永旺、“千人计划”专家丁洪、“万人计划”专家宋延林等一批顶尖人才。前沿探索、重大原创、世界水平,怀柔科学城将带着这些“专属名片”,打造前沿基础研究人才的新高地。
  位于北京东部,以亦庄、顺义地区为核心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已经聚集了数千名留学海归人才、百余名“海聚工程”人才、数十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他们是突破前沿技术的排头兵,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变革者,依靠这些人才,示范区形成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成为北京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重要平台。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三城一区”是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更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为重要的创新引擎。用平台吸引人才,用环境打动人才,彰显的是首都服务人才发展的诚意与决心。
  瞄准顶尖——集聚天下英才
  北京始终坚持全球视野、瞄准全球顶尖,以“海聚工程”为抓手,上承国家“千人计划”,下启中关村“高聚工程”、朝阳区“凤凰计划”、海淀区“海英计划”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创工程”,引进了一大批国际顶尖人才。
  35年前,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王中林远赴重洋求学。如今的他,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科技大牛”,集中科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校董教授等头衔于一身。
  虽年少离家,但他与祖国、与北京,一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北京建设世界创新中心,这是很好的契机。”2012年,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成立,王中林回国担任所长、首席科学家。在他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纳米所已产生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一大批博士和博士后成长为具备国际领先水准的中青年专家人才。
  回国的不止王中林。拳拳赤子心,再加上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流的人才政策和环境,李彦宏、王晓东、谢良志等领军人才也纷纷在北京“落地生根”。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聚德霍夫教授,将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托马斯北京研究院;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斐里德·穆拉德教授、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詹姆斯·马歇尔教授,将分别担任北京科技大学精准医疗与健康研究院名誉院长、胃病精准医疗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教授,将受聘担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名誉院长……全球顶尖人才正向北京汇聚。
  人才是一座城市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动力之源。如今,首都的人才发展事业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点。始终坚持全球视野和首都意识,坚持深化改革和政策创新,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未来可期!
关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猎头合作 | 使用说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权政策

Unknown Space, since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