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职位搜索     企业搜索
未名海外人才网论坛 >> 职场新资讯 今日主题:0 今日文章:0 总主题:358篇 总文章:358篇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第1-0,共0[首页][上页][下页][末页]
2006-11-10 03:25:13 [联系我]楼主
 用户:dyduan
 性别:女
 地区:中国大陆, 北京
遭遇就创业困境 “新海归”面临新的困惑与瓶颈 [引文回复][回复
        世界HR实验室曾对中国“海归”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
难,他们不得不暂时待业而成为“海带”;3个月内找不到工作的占30%,5个月内找不到工作的占1
5%;有60%的受访者愿将月薪标准下降1000元人民币……

  “我想问一下,真正的创新该如何起步?比如您当初做搜狐网的时候,中国还没有网站,有哪
些事情可以做,怎么才能把一件全新的事情做好?”经过五次举手“争夺”,一身正装的陈亮,终
于“抢”到了一个向他的偶像张朝阳提问的机会。

  为了这个机会,陈亮参加了10月28日召开的“欧美同学会2006北京论坛”。会议的主题是:“
新海归、新机遇”,但他面临的境况,则是“新海归,新困惑”。

  他没有白来。欧美同学会提供的资料是,与会“海归”超过1000人,还有不少政府部门官员。
国家人事部、科技部、统战部的副部级领导,都到会并作了重点发言。

  “自从1847年容闳去美国到现在,大概没有哪次留学生会议能超过1000人。”中国农大校长、
“老海归”陈章良兴奋地说。

  陈章良的兴奋可以理解。“海归”已成为建设中国的重要力量。81%的中科院院士、54%的工程
院院士、72%的“863计划”首席科学家,都是“海归”。

  他们也正在频频制造创富神话。在纳斯达克上市的25家中国大陆公司中,有8家是由“海归”
创办的。落户在中关村的“海归”,仅是创业者就达到8400人,他们注册了3300多家公司。

  不过,也有不少的“新海归”,正面临着新的困惑与瓶颈。“土鳖”和“海龟”之争,“海带
”(海归待业)与“海藻”(海归却找不到工作)之困,都在冲击这个新兴群体的成长。

  “海龟”变“土鳖”

  刚刚回国开始创业的陈亮,其经历既有特殊性也有标本意义。这只“新海龟”正在学习“内海
”游泳。

  1996年,他的清华校友张朝阳回国创业时,24岁的陈亮踏上了美国的留学之路,这一去就是10
年。在攻读计算机软件专业,并拿到卡罗得大学MBA学位后,他进入了摩托罗拉总部工作。

  受学长们成功创业故事的吸引,今年9月25日,厌倦美国工作和生活的陈亮,毅然辞职回到了
老家北京。他想循着师兄张朝阳的足迹,进入无线网络及通讯用品的创新事业。

  然而,拿着方案四处奔波的他突然发现,由于国内SP市场的混乱,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暂缓”
执照的审批。

  “如果一定要干这个,可以去买一些老公司的‘壳’,但这个‘壳’很贵,已涨到了四五百万
元。”近1个月的迂回之后,陈亮的创业计划受到重挫。

  但他的抱怨并没有得到认同。

  张朝阳认为现在比10年前好很多。“我们当时就说‘Just do it’。事实上,如果拿中国目前
的状况,跟美国一百多年历史的发达系统相比,那是不公平的。你在美国待的时间很长,回来就有
一个参照系,一比较就是‘中国什么都不合理’,然后就是很多抱怨。”

  “首先人要回来,心也要真正回来,真正是一待若干年,始终观察,寻找各种机会,这样才能
比较快地把自己从‘海龟’变成‘土鳖’。”

  但陈亮依然想不通。他认为,美国虽然也有很多问题,但经济规则比较合理,容许小公司有机
会做大,但在中国很难。“该管的没人管,不该管的谁都管。”

  “新海归”被歧视

  幸好,不想跟张朝阳打工的陈亮,并没有被边缘化。

  在“创业交流会”上,当场就有从事政府公关的公关公司和一些技术人员找到他,表示愿意合
作或提供帮助。陈亮表示,筹资200万美元已没有问题。目前,陈已在清华大学科技园找到一块办
公地,但什么时候能展开工作“还要等等看”。

  陈亮的创业之路,或许是“新海归”的必然。

  一份内部分析报告称,“留学人员自主回国创业,并投身高新技术产业、经贸、金融、管理、
中介服务等非传统教学科研领域,将是一个持续10到20年的未来海归发展重点。”

  而那些创业搁置,又不愿为国内企业打工的“海龟”,将会成为新的“海带”群体。

  “读完本科马上出去读硕士再回国,结果回来后一两年都没找到工作。似乎国内企业对我们海
归有歧视,我的同学给一家公司递简历,人家一听说是‘海归’,立刻就不要了。”在论坛的现场
,一位年初回国但尚未找到工作的女“海归”,表达了她的忧虑。

  这是严酷的现实。寻工作不获、或者待遇低落的“海带”和“海藻”,正越来越多。

  根据世界HR实验室对1500个中国“海归”样本的统计结果,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
他们不得不暂时待业而成为“海带”;有60%的受访者愿将月薪标准下降1000元人民币;已有3个月
未找到工作的占30%,还有15%在5个月内没有找到工作。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一场海外留学人员专场招聘会上,北京某科技种植公司,甚至打出了25
00元月薪的价码。

  对此,诚讯联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国庆认为“很正常”。他说,海归难找工作的
现象绝不会是暂时的,在今后3到5年内仍将存在。

  快到扬眉吐气时

  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正联合新浪网进行的一次留学人员大调查。结果显示,在留学生
尚未回国的原因中,回答“回国创业和工作难度太大”的占了20%,“国内待遇没和国际接轨”的
则占43.33%。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全国联合会的副秘书长丁宏宇认为,部分“海归”感到失落的原因
,是心理定位、从事专业、投入产出计算等三个落差造成。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海归”有个断档期。因此,他们在各个岗位得到重用。而且,以
前留学多由国家公派,质量有保证。但90年代后,自费生的比例超过了公费生。“留学的盲目性,
也是导致‘海带’出现的重要原因。个人、家长及有关部门都有责任。”

  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1986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的陈兴动说,他现在也是给跨国公司打
工。陈现在是法国巴黎百富勤证券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事实上海归有巨大发展空间,最重要
的是心态,海归需要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不能因一时受挫就埋怨、灰心。”

  不过,让“新海归”们感到庆幸的是,中国将全面进入WTO,他们将成热点人才。

  一份统计资料称,西门子中国公司每年雇佣的3000到5000新员工中,有1/3是海归。未来5年内
,仅深圳就表示要吸引1万名“海归”。在未来5年之内,中国将需至少两三百万“海归”,而现在
这个群体,才不过几十万人。

  “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海归’一下子供大于求,出现所谓的‘海带’,但这只是短暂现象
。因为中国经济会继续发展,别忘了,当年那些‘老海归’,也都是克服了非常大的困难才取得成
功的。”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说
※ 来源:未名海外人才网 http://www.Rencai8.com ※
第1-0,共0[首页][上页][下页][末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猎头合作 | 使用说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权政策

Unknown Space, since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