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职位搜索     企业搜索
未名海外人才网论坛 >> ☆求职☆创业大讨论 今日主题:0 今日文章:0 总主题:358篇 总文章:358篇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第1-0,共0[首页][上页][下页][末页]
2007-02-25 22:31:19 [联系我]楼主
 用户:dyduan
 性别:女
 地区:中国大陆, 北京
下一个全球并购焦点:中国 [引文回复][回复
“经济安全”争论持续:应追求整体、综合、核心产业安全 

  “现在外资进入中国势头很猛,中国企业‘走出去’形成高潮,结果是喜忧参半。实际上中国
是对外开放政策的受益者,大的政策方向是必须坚持的。”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当以更新的经济安全观来应对全球化,什么产业都力求安全则
可能最终什么都不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应追求的是整体安全、综合安全、核心产业安全 

  2006年跨国并购不仅推高了全球的FDI流动,更使得今年的商业社会演绎出许多精彩而耐人寻
味的篇章,而中国也在经受着一波又一波跨国并购资本的洗礼。 




  金融数据供应商汤姆森金融(Thomson Financial)近日表示,今年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达
成了价值3.5万亿美元的并购交易,这使得2006年成为全球并购史上最繁忙的一年,超过了上世纪9
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时期。 

  而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成为这场全球并购潮中的一员。今年1~11月,全国实际使
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FDI)542.63亿美元,同比增长2.14%。美国私人股权公司凯雷高价收购徐工
、德国舍弗勒欲收购洛阳轴承、高盛投资组合并购双汇等,一场场精彩的商业博弈在中国市场上演
。 

  “中国错过了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国际并购的高潮,”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研究员马宇告
诉《第一财经日报》,“当时是产业资本进入中国,大多以合资等形式展开,而现在又是一轮全球
高潮,有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一起来,中国不应该再错过了。” 

  有专家表示,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必经之路。外资在
华并购,在争议中前行,在前行中争议,今年更成为了一个焦点。 

  进来还是出去?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近日在参加《财经》年会时曾表示:“现在外资进入中国势头很猛,中国企
业‘走出去’形成高潮,结果是喜忧参半。实际上中国是对外开放政策的受益者,大的政策方向是
必须坚持的。” 

  在他看来,现在跨国并购中国国内的企业,这种从传统意义上FDI进行转变的过程,在一定程
度上说明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环境的改善。 

  但是,邵宁同时谈到,目前在面对外资并购这个争议话题时,必须明确一个判断的基准点,“
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实现内外资企业完全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的政策
优惠,很可能会放大外资进入的负面效应。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政策调整,使外资享受平等
的国民待遇。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判断和政策制定可能会更准确一些。” 

  事实上,正因为这个基准点问题上的不明确,才会有今年以来沸沸扬扬的一系列关于外资并购
的热议。 

  马宇认为,目前在引进外资问题上,政府一要保持法律政策的主导权,也就是建立大方向的法
律体系;二是在这个大框架下,运用财政等手段进行经济手段调控。 

  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经历了海外并购起起落落的TCL集团掌门李东生显然有感而发,同
样在《财经》年会上,他表示,“走出去”战略这种提法比较宏观,一些政策层面的事情应该可以
做得比较实。这几年国家对引进来的政策是很配套的,外资企业一直享受超国民待遇,这对中国经
济的发展有它的意义。但我们企业“走出去”,在绝大部分国家,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国家,得到的
是次国民待遇。 

  在他看来,国家多年一直提倡企业国际化,支持“走出去”,但是真正能够落实的东西很少,
能够得到的支持、帮助很少。他希望既然“走出去”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提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在能
够有效帮助企业“走出去”的一些政策层面,落实到位。 

  “经济安全”成关键词 

  凯雷并购徐工,这起商业性质的案例在今年成为中国并购的关键词,而事实上,在这个案例背
后正是外资对产业的渗透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讨论。一方观点是民族工业受到冲击,民族品牌将湮
灭,另一方的观点是不应该将经济问题政治化。 

  今年8月,商务部联合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和外管局正式发布《关于外国投
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可谓是对这个问题最有力的回应。该规定第十二条称,今后境外投资
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
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当
事人没有申报,但其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商务部可以会同相关部
门要求当事人终止交易或采取转让相关股权、资产或其他有效措施,以消除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
全的影响。 

  综观今年全球并购市场,关于“保护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国家经济安全”等词语屡
见不鲜,而这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 

  有专家表示,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应当以更新的安全观来应对全球化下的经济安全
,什么产业都力求安全则最终什么都不安全,因此国家经济安全应追求的是整体安全、综合安全、
核心产业安全,而且这些安全的追求还应是动态的。 

  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在此间也指出,中国正处于一个半世纪以来经济安全度最
高的时期,不应将外资并购等商业行为意识形态化,进而渲染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他表示,市场份额大不等于垄断。当下有少数行业确实存在某个外资企业市场份额集中度高的
情况,但还没真正形成垄断。从目前看,一个外资企业还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对中国某个产业的垄断
。而现在不能将一个企业或一个产业在市场竞争中遭遇困难的情况随意上升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
,其结果往往是以国家经济安全为名,而行企业保护之实。 

     2007年将延续什么? 

  事实上,在谈到2007年的时候,人们首先会问,像凯雷并购徐工这样的事件还会成为新闻焦点
吗? 

  有消息称,中国将在未来3~5年成为全球并购的焦点之一。而人们期待,随着两税合并可能正
式实施、中国服务业领域进一步开放、以私人股本打头的金融资本冲击以及中国一系列新政策的实
施,2007年中国迎接跨国并购的“战场”将更加丰富多彩。 

  正当此时,国资委的新规定也已出台。 

  国务院办公厅12月18日转发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国
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下一步要将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集中,增强国有
经济的控制力;要通过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组上市等方式实现国企产权多元化,增强
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根据国资委的最新部署,国有经济应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
持绝对控制力,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这一领域
国有资本总量增加、结构优化,一些重要骨干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同时,国有经济对基础性和支柱产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保持较强控制力,包括装备制造、汽
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行业。这一领域国有资本比重下
降,国有经济影响力和带动力增强。 

  马宇认为,国资委这个新政策,连同商务部的外资并购新规等政策,还需要经历一个试验期。
※ 来源:未名海外人才网 http://www.Rencai8.com ※
第1-0,共0[首页][上页][下页][末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猎头合作 | 使用说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权政策

Unknown Space, since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