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职位搜索     企业搜索
未名海外人才网论坛 >> ☆求职☆创业大讨论 今日主题:0 今日文章:0 总主题:358篇 总文章:358篇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第1-0,共0[首页][上页][下页][末页]
2007-01-30 00:35:35 [联系我]楼主
 用户:dyduan
 性别:女
 地区:中国大陆, 北京
管理大师怎能如此时尚 [引文回复][回复
      “大师”(guru)的最初意义是印度教中的精神传教者。称得上“大师”者,肯定能极大地
改善人们的心灵。“管理大师”是指那些在管理领域卓有成就的管理学家,他们出现在管理的各个
领域,管理者认为他们有助于释疑解惑。“管理大师”成为管理学的一个术语说明了三个问题。首
先,这是管理者对他们认为具有远见卓识的管理学家的尊称。其次,这表明了管理者对管理难题终
极答案的积极探索。最后,它表明管理者准备按照他们喜爱的大师的建议和指导采取行动,有时甚
至不加质疑地采取行动。

  最早对“管理时尚”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亚伯拉罕森(Abrahamson)总结出的管理时尚制造者
中,首当其冲的竟然是“管理大师”(其余是商业学校、咨询公司与大众媒体)。如果“大师”的
理论也只能成为管理时尚的话,管理学的科学性就要大打折扣。

  “劣币”驱逐“良币”?

  安德杰。赫钦斯盖(Andrzej Huczynski)曾经把“管理大师”划分成三类:学术大师,即商
业学校教授和其他与教育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管理学家;咨询大师,指独立的学者或经营指导者;经
营大师,则是目前或过去的知名组织中被公认为成功的总决策人。

  遗憾的是,几乎没有管理学家能同时拥有学术大师、咨询大师和经营大师中的至少两个头衔,
此外,学术性管理大师现在正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头上顶着“管理大师”光环的人物,极
可能并不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们最好不要轻易相信其言行。

  按照笔者的理解,目前那些所谓的“管理大师”主要是那些成功的企业家、畅销书作者和一般
的管理学者。真正的管理大师一辈子也许只能提出一种理论,因为他们主要从事的是基础性研究,
这些领域很难出成果,但是一旦出现,往往就是经典性的理论突破。一些追逐热点的管理学者不能
专心研究基础理论,往往被事物表象所迷惑,提出的理论尽管新颖,但是治标不治本。一些擅长于
讲故事的畅销书作者也会被很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是“管理大师”,他们也被邀请出席各种管理论
坛。那些成功的企业家针对自己企业成功实践的经验总结也被许多的管理者奉为圭臬,也被冠以“
大师”之名。企业家和畅销书作者可能合两者于一身,管理学者和畅销书作者也经常同出一人,企
业家、畅销书作者、管理学者三种角色混于一身的则多是咨询公司的经营者。当他们比真正的管理
大师更受人们欢迎时,管理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就发生了。

  “管理大师”怪相纷呈

  管理学知识极为广博,即使真正的大师也可能无意之中出现失误。例如,孔茨在《再论管理理
论的丛林》中指出,组织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先驱阿吉里斯在《个性和组织》一书中提出正式组织
的基本性质是使个人保持在“不成熟”阶段并妨碍其自我实现。他指出了正式组织有四条基本原则
是造成这方面问题的根源,即劳动分工原则、统一指挥原则、控制幅度原则和权力等级系列原则,
但是他所引述的这四条“原则”中,第一条根本不是组织原则,而是经济原则,其他三条原则引述
得也不正确。

  但是,如果明知自己的理论有问题,却还要进行掩饰,那就有点“无耻者无畏”了。一个典型
例子就是管理畅销书的始作俑者汤姆。彼得斯以及其后的吉姆。柯林斯。《追求卓越》和《基业常
青》出版后的两年内,书中调查到的好几家企业,如Atari、Chesebrough-Pond‘s、Data General
、Fluor、National Semiconductor,已经渐渐泯然众人矣。根据《边缘管理》(Managing on the
Edge)的记述,《追求卓越》出版后五年内,它所认定的模范企业中,有2/3都已从产业领袖的高
位上跌落下来。彼得斯本人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捏造了数据资料,没有经过认真的研究。《基
业常青》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对所选案例则进行了筛选,该书所认定的模范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
上是源于其所在产业部门的表现,而非源于企业本身。比如,惠普是符合《基业常青》关于业绩表
现长期优于平均水平这一标准的一家企业。而实际上,虽然惠普的表现的确优于市场水平,但整个
电脑硬件业的表现也都如此。另外,惠普的表现甚至并不比同业中的竞争对手更优秀。《创造性破
坏》(Creative Destruction)通过这个以及其他一些例子,甚至质疑所谓的“富有远见”、“业
绩表现持续优于市场”的企业是否真正存在过。

  管理学界还有一种“虚无的大师”。为了推销管理时尚,一些虚无的管理学家就被制造出来并
“名正言顺”地被其他一些真实存在的或杜撰的管理学家称之为“大师”了。他们就是市场上泛滥
的伪书作者。比如,销售了200万册的《执行力》的作者哈佛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保罗。托马斯是根
本不存在的一个人。更可笑的是,“他”不但写了七本系列畅销书《执行力》,还堂而皇之地为另
一本中国人写的伪书作序!亚伯拉罕森认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供给者主导需求者的管理时尚市
场。考虑到极高的利润和较低的风险(可以打相关法规的擦边球),伪书泛滥也就理所当然了。有
调查显示,在2004年国内市场中,仅经管类图书领域每三天就有一本伪书出版!另外还存在冒用知
名管理学家名义制造伪书、伪理论以牟取利益的现象。国内出版的一套德鲁克著作中就在封底标出
“请不要购买盗版图书,以及以德鲁克名义编撰的伪书”,可见上述问题确实存在。自然科学领域
和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如经济学)都不容易混进此类虚无的大师,惟独管理学界鱼龙混杂。扫除
“革命队伍”中浑水摸鱼的分子,也应该成为管理学家应有之责。

  同名同姓也给某些居心不良者提供了机会。《差距》作者姜汝祥就曾指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的《赢在执行》作者署名是余世维,但是这个余世维并非众所周知的美国诺瓦大学公共决策博
士、哈佛大学企管博士后、牛津大学国际经济博士后、国内著名企业管理培训师余世维,而是河南
省郑州市二七区居民余世维。

  布道者VS小人

  现在是一个咨询大师风光无限的年代,那些所谓的“管理大师”基本上都是咨询大师。“科学
管理之父”泰罗的一次演讲可以吸引多达七万名听众,但是他的演讲是免费的。而早在20世纪60年
代,某些咨询师的出场费就已经达到了数万美元(如汤姆。彼得斯的日“租金”为8.5万美元,吉
姆。科林斯则几乎翻番为15万美元)。咨询大师传教式的演讲技巧,使得管理者掏出大把钞票后还
能感激涕零。但是咨询大师的建议有多大价值呢?“大师激动,听众感动,业绩停止不动”,这几
乎是一个标准的描述。

  有一个管理学术语叫“咨询价值谬论”,指的是对于咨询公司的作用,由于受到宣传资料的暗
示,仅仅凭借直觉判断,往往比较容易产生过高的估计。实际上,咨询公司绝大多数时候并不比企
业里面的资深员工更有用,因为后者对企业的问题理解得更透彻,从而提出的建议也更具有针对性
。但是“外来和尚会念经”,管理者往往忽视了这些员工的作用。

  因《咨询的谎言》(House of Lies)一书知名的马丁。基恩(Martin Kihn)批评道:“管理
咨询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喜欢隐藏秘密的行业—而且其中到处都是睚眦必报的小人。”罗伯特。汤
森德(Robert Townsend)则不无讽刺地说:“管理咨询顾问就是从你这儿借了手表再告诉你时间
,最后连你的手表也给卷走了的那种人。”

  先做好“匠人”

  管理学家格林伍德(Greenwood)在1974年第3期的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中,
前瞻性地认为当时存在的“管理丛林”中的11个理论流派将会减少到四个流派,未来将会出现以比
较分析与综合为框架、以管理过程理论为基础的“一般性理论”。30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没有看
到这个综合性的一般性管理理论的出现。如果说“管理丛林”时代的管理大师也只不过几十位的话
,现在的“管理大师”似乎太多了。正如《经济学人》杂志(Economist)曾经评论的,管理学界
已经成了“一个充斥着自大狂和江湖骗子的行业”。

  我们宁愿看到管理学界出现更多的管理学家、更少的“管理大师”,因为管理毕竟是最接近社
会生产实践的,所以更需要脚踏实地。如果我们以大师之名、而不行大师之实的话,我们迟早会害
人害己,最终使管理学失去应有的地位。也许我们应该向泰罗和德鲁克学习,两者都在名片上谦虚
地称自己为“管理顾问”,而不愿意接受“大师”的头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最要命的却
是一知半解,管理学家应该格外珍惜自己的话语权。“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管理学家不妨降低
心态,先把自己锻造成一位技艺娴熟的“匠人”,然后再向“大师”冲刺,尽管辛苦了些、不风光
了些,至少我们可以心安理得。
 
※ 来源:未名海外人才网 http://www.Rencai8.com ※
第1-0,共0[首页][上页][下页][末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猎头合作 | 使用说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权政策

Unknown Space, since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