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武汉岩土所")创建于1958年10月,当时定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力学研究所”,1970年7月实行双重领导,于同年12月15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湖北岩体土力学研究所”,1985年4月23日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武汉岩土所是专门从事岩土力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工程应用背景为特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建所六十多年来,武汉岩土所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完成涉及水利水电、能源、资源、交通、市政、海洋与国防等众多领域600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取得了众多创新成果,为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武汉岩土所现有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下工程灾变与防护工程实验室、应急管理部矿山边坡安全风险预警与灾害防控重点实验室、环境岩土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污染泥土科学与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生态高值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研平台;武汉中科岩土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中科科创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武汉中科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中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中力岩土工程有限公司等产业化平台。
2016年以来,武汉岩土所按照中科院统一部署,确定和完善了研究所“十三五”期间的“一三五”规划,一个定位:“定位于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重大工程安全与灾害控制﹑深部资源及能源高效安全开发﹑废弃物地质处置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工作,在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与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我国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三个重大突破:“深部硬岩工程灾害的结构面效应与控制、西部地区软弱岩体与土石混合体边滑坡失稳机制与灾害防治、重大土工构筑物失效破坏的多场耦合机制与安全保障技术”;五个重点培育方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下工程灾害控制、复杂地质盐岩能源储备与非常规油气开发、CO2地质利用与封存稳定性评价与监控、南海岛礁工程稳定性及地下淡水可持续利用评价与控制、岩体工程动力安全性评价与控制”。
自建所以来,武汉岩土所造就了若干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及一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为岩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有3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截至2021年底,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余人。一线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占93%,4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占73%。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牵头建设单位,现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工程力学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土木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拥有一支以院士领衔、一批将帅人才领军、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工程经验丰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自1981年恢复招生以来,共招收研究生1500余人,已毕业900余人,在读研究生276名(博士生176人)。毕业研究生理论基础扎实,科研动手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多年来,研究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为100%。
建所以来,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231项(包括国家科技奖励和省部级一等奖以上成果奖94项)。授权专利1332项(其中发明专利662项、实用新型专利670项),专著与译著109部,计算机软件著作登记权485项。2000年至2021年12月,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094篇,EI及CPCI收录论文5450篇。
武汉岩土所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支撑单位之一,也是其下设的地下工程分会、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武汉分会的挂靠单位。主办了SCI收录期刊《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与EI收录期刊《岩土力学》,承办了EI收录期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本领域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十三五”时期,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川藏铁路”和“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的推进与实施过程中,按照中科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三重大产出”指导方针,围绕岩土力学与工程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推动研究所四类机构分类改革,积极部署实施研究所“一三五”发展战略规划,重点聚焦于重大工程灾害防护、资源与能源开发、海洋与生态环境保护三大领域中的创新研究工作,开创研究所改革创新跨越发展的新局面,在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重大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我国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成为本学科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